close
這是我畢業後才知道的樂器,
(原諒我的孤陋寡聞……)
在某次偶然機會看到這個名詞,
並且找了它的演奏曲試聽,
就是“月光下的鳳尾竹“,
這是一首傣族的情歌,
男友說聽起來輕輕柔柔的……
覺得這個樂器頗能營造氣氛、感覺的,
結果就此喜歡上它的聲音……





*葫蘆絲*

簧管樂器,又叫葫蘆簫。主要流行於傣、阿昌、佤、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巨集、臨滄地區。
傣族的葫蘆絲又稱爲“篳朗叨”,意爲“帶葫蘆直吹的篳”,它是把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。竹管下端,嵌有銅簧片,中間一根較長的竹管開七個按音孔,前六後一,可吹出由(g~g1)一個八度的旋律音,稱爲主管。其餘兩根是副管,只設簧片、不開音孔,葫蘆柄端開有送氣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,吹奏時,主管奏主旋律,副管發單音,形成和聲效果,音色柔美悅耳。
阿昌族的葫蘆簫和傣族的相似,阿昌語稱“潑勒翁”,意爲“有葫蘆的簫”。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。吹管長6釐米,主管長50釐米,副管分別長33和17釐米,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,分別留有一條竹片,用細竹條與主管捆紮在一起。
在西盟佤族,稱葫蘆簫爲“拜洪廖”,3根簫管插入葫蘆底部,用蠟封固,上端的竹制吹管僅長兩釐米。尤爲獨特的是,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,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。主管演奏旋律,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爲旋律伴奏。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著時,還可將副管堵住。
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,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,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,合音豐富,樂聲柔美和諧,能較好抒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。
1958 年,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爲14 個音。近年來,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。其中的六管葫蘆簫,可以吹奏單音、雙音、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。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,又增大了音量、擴展了音域、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ingyun123 的頭像
    ningyun123

    小蠻牛+愛酷蛇=幸福滿滿

    ningyun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